066888888
发表于 2019-5-30 20:40
关于困难
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不但是取得优异成绩的精神基础,对于漫长的一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学习犹如爬山,既很辛苦,还不定遇到什么沟坎,没有坚强的意志,是很难观赏到顶峰的无限风光的。一节课下来,往往有似是而非的问题困扰着孩子们,好像有些懂了,其实并不尽然。对此,那些意志坚强的孩子,往往表现出不弄懂决不罢休的尽头。有一个女生,数学没有考好,她拿了一盒粉笔上房,在用砖铺顶的四间屋顶上,写了整整一房顶。我们可以从她身上表现出来的坚强意志来判断,考出理想的分数,当然是指日可待了。
如果自己的孩子一遇有难题就放过,那你们可要动动脑筋,看看怎么让孩子也坚强起来,否则,跟他要分数,就是一句空话。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5-31 20:04
和孩子一起做运动
从举高高开始,爸爸就要陪孩子做运动。教给孩子勇敢,开朗的探索精神,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和直面困难的勇气,这种日常的运动也可以拉进爸爸和孩子的关系,让孩子的心理更健康。小跑步、玩球球等,是适合爸爸和3岁以内宝宝一起做的运动。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6-1 20:52
孩子,人生的快乐比金钱重要,善良比快乐更重要。你可以不漂亮,但心一定要美,生活可以不富裕,但要学会寻找快乐,快乐是人的一种心境。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6-2 21:34
西雅图的银行名门世家:盖茨家族教育子女的十训
1.留给孩子巨额资产,势必阻碍他成为创意性人才;
2.父母帮助孩子开创人脉网络;
3.保留缺点,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
4.年少时多读科幻小说(电影);
5.母亲的礼物可能会转换孩子的命运;
6.通过阅读报纸拓宽视野;
7.富家子弟也不可娇生惯养;
8.机会来临时毫不犹豫地迎接挑战;
9.经年累积的经验将成为日后创业基础;
10.孩子们以言传身教的父母为学习榜样。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6-3 23:03
等,一直等到你的孩子停下他手里的事并看着你。
这一步正是让孩子专心于你要说的话。
常见的情况是:孩子们正在专心于画画、写卡片,我们却在这时发话,孩子可能根本就没听,或者很快就忘了你说的什么。你若愿意站一小会儿,等到他抬起头来看着你,就会发现孩子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你等待孩子停下他手中的事抬头看你时,可以用友善的方式表示对他正在做的事很感兴趣,并找点东西“描述式赞扬”他,会促使他向你回以眼神交流。从积极肯定的角度关注他,会让他更愿意取悦你,乐意听话并合作。比如:
“这个拼图这么多片,你也没有放弃”
“积木摆放很细心,平衡性把握得不错哦。”
“这本书你都已经读完一半了啊。”
注意不要通过呼叫孩子名字的方式让孩子注意自己,因为家长通常都是要孩子做什么或者不许他做什么的时候,喊他的名字,所以孩子对家长的呼叫会尽量充耳不闻,不能让他马上彻底地集中起注意力。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6-4 20:26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由自己支配
6岁前的孩子的自我意识才刚刚萌芽,往往很难分清自己和他人,更不懂得分辨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所以只要是孩子喜欢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伸手去拿,觉得“拿到我手上就是我的了!”就想阳阳一样,总是说:“妈妈是我的,爸爸也是我的,玩具都是我的!”只要看到爸爸妈妈牵着其他小朋友或者玩具被别人拿走了,阳阳就会大哭起来……
这个时候,家长们应该有意识地帮助还记建立自我意识,可以拿着大人的衣服和孩子的衣服告诉他:“这一件是你的,这一件是爸爸的,这个是妈妈的,这件是姐姐的。”帮助他建立自己与他人的界限,等孩子已经能清楚地分清自己和他人的区别的时候,爸爸妈妈也要刻意地多给孩子提问:“这是你的吗?”让他独立地进行判断,并给他立下规矩。
这样的规矩,可以帮助孩子更好的区分“你的”、“我的”,知道不是自己的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而“我的”东西一定归我支配。这种概念的区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态的基础,他长大后才更懂得尊重他人。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6-5 19:47
把发脾气换做沟通
随便发脾气就像到处扔垃圾,是非常不好的行为。孩子不应该成为我们负面情绪的垃圾桶,与其发火动怒,不如好好沟通。
比如看到孩子作业没写完,不要一上来就咋呼、火冒三丈:你怎么还没写?天天就知道玩!等等。孩子会因此而好好写作业吗?当然不会,孩子会更不抵触写作业。
如果你想要达到想要的效果,你可以这样说:你不按时完成作业,我真的很难过。如果你能在半小时内把作业写完,我会觉得很开心。
直接的表达自己的意愿,和如果孩子这样做,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用同理心去教育孩子,让感情自然顺利的流动。这样做,孩子更容易接受父母的建议和管教。
教育中的“以情理教育”,比大发雷霆效果好的多。让家中充满感情和沟通,而不是充满暴力和训斥。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6-6 20:24
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
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
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优秀的孩子多是优质教育的结果,问题孩子多是问题家庭的产物。孩子的问题大多不是孩子自身造成的,而是父母问题的折射,父母常常是孩子问题的最大制造者,同时也是孩子改正错误与缺点的最大障碍。
当务之急的不是教育孩子,而是教育父母,没有父母的改变就没有孩子的改变。没有不想学好的孩子,只有不能学好的孩子,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育的父母。
因此在骂孩子之前骂自己,在打孩子之前打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彻底地改变自己。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6-10 15:34
建议和提醒
当孩子拿着不会做的作业题来找你时,你会帮他解题吗?当孩子收拾不了房间,火大发脾气时,你会帮他收拾吗?不要这样帮助他,你不能代替孩子做事情,你该做的是建议和提醒,让孩子开动脑筋想办法,亲自动手做!
可以这样对孩子说:
如果我是你,我会这样做……
换另一种方法试一试?
是不是这样好些?
你看,这样说是不是更好?
要不要尝试另一种新的方法?
试试用这个代替怎么样?
是否有必要再做一次?
到了该做什么的时间了?
想想看,还有什么没有做?
想想看,怎样才能少出错,不出错?
给建议和提醒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包办、不代替,让孩子独立、自信,稳稳当当地走向成功。
066888888
发表于 2019-6-11 19:13
教育孩子少用橡皮
橡皮的作用是写错以后擦掉改正。应该说,用橡皮本无大错。但是为什么说要教育孩子少用橡皮呢?原因是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进入学习阶段,少用橡皮是为了培养孩子认真、细心的习惯,从这一点上说,少用橡皮的意义远远大于用橡皮。有的学校明确规定“不用橡皮”,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认真与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