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888888
发表于 2020-10-4 23:22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
教孩子懂礼貌,是每个父母都努力去做的,现在的孩子们做得越来越好了,但是在保姆、服务员、清洁工人这些人面前,你是怎么样教导孩子的?
你的行为有特意将这一类人分开吗?你的言行会给孩子带来不好的影响吗?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的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价值观,当然,孩子同时也被身边的其他亲朋和环境所影响着。
这些态度都会被孩子模仿致使孩子不尊重他人,当父母发现孩子被给予了坏的影响时,应该立即采取行动,杜绝这些影响。
066888888
发表于 2020-10-5 20:25
给孩子准备一个,固定的学习角
有的家长比较纵容孩子,孩子想在哪里做作业就在哪里做,有时在饭桌上,有时又在客厅茶几上,有时孩子随便趴在一个凳子上就做作业了。
但家长们想过没有,饭桌旁、茶几边,都是我们经常活动的地方。如果家里人数比较多,我们走来走去,就会造成孩子分心,影响孩子做作业。
所以家长要给孩子准备一个固定的学习角,让孩子明白在这个地方就应该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066888888
发表于 2020-10-7 20:57
每个溺爱孩子的父母
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父母爱孩子,本是最美好的感情。只是,很多时候,父母爱得太深、爱得太急,恨不得为孩子铺好一生的道路,让他一步走完。却忘记了,宽容过头是纵容,宠爱过头是溺爱。
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只懂得照顾自己的感受,不能体谅别人的辛苦,也没有学会爱的能力。
我们过多地帮助孩子,实际上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阻碍。剥夺了孩子勇于尝试的机会,剥夺了孩子自己去感受的机会,剥夺了孩子自己在成长路上犯错的机会。
一切的一切都在按照我们给铺好的路在走,可是我们却没有考虑孩子的想法和感受,只是一味的把大人的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
爱他,就要学会放手,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孩子终要自己学会面对一切!
066888888
发表于 2020-10-8 21:56
自由
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与犯错误权。
每当我谈到给儿童自由的时候,总会遭遇质疑。质疑者一般都把自由理解为“放任自流”或“无法无天”。它显示了我们对自由的理解尚处于一个幼稚的阶段。
给孩子自由,不是对孩子放任不管,而是意味着你需要给孩子“三权”:选择权、尝试权、犯错误权。
怕孩子犯错误,凡事都要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做,孩子一旦失败就大加指责,这样的家长,就是强权家长,他们对孩子“关心和付出”越多,对其自由意志的剥夺就越多。
自由和尊重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全社会都在谈“尊重孩子”,却在“自由”的观念上出现盲区,尊重也就变成了空话。
哲学家弗洛姆说:“如果没有尊重,爱就很容易堕落为统治和占有。”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失去了探索和认识世界的机会,也就失去了自我认识和调整的信心。
一个人,首先是个自由的人,才可能成为一个自觉的人。自由的同义词不是放纵,而是选择力和判断力。那些真正幸福快乐的孩子,是那些真正获得了自由的孩子,他们更清楚行为的界限在什么地方。
而一个无法无天的孩子,其行为只是放纵,而非自由。放纵是压抑的后果,是选择功能的失效。这样的孩子内心软弱无力,因为他丧失了对自己的掌控力。
能否给孩子自由,是成人能否有分寸地表达关爱、有质量地去教育孩子的一块试金石。
成人只有首先解放自己的心态,理解了自由意志在教育中具有何等价值,才能把“自由”这个无价之宝送给孩子。
066888888
发表于 2020-10-9 21:07
不“逼”孩子一把,
你永远不知道他有多优秀
孩子是一张白纸,你不逼他一把,有些东西永远不会长到他身上。才艺双全的孩子,从小被逼着学琴学舞;成绩拔尖的孩子,从小被逼着勤学苦练。
每个优秀的孩子后面,都站着狠心的父母。
孩子的潜力都是被“逼”出来的。在孩子迷茫的时候,父母最该做的就是启发他们的潜能,适当逼孩子努力一把。
教育是一件十分严肃的事情,所有父母和老师都要对孩子的未来负责。
066888888
发表于 2020-10-10 19:14
兴趣比成绩重要
孩子,成绩很重要,但你的喜欢更重要。
少年时的人,会喜欢玩乐;
中年时的人,会喜欢阅读;
到了老年时,会喜欢品茶。
人不管在任何年纪,都该有自己心之所向。
有兴趣爱好,才能显出一个人的真性情;而成绩,也不应该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
一个长久专注在自己爱好里的人,自然会在这些方面精于别人。而这,不也正是学习的意义么?
孩子,这是一个看成绩的时代,但相比于成绩,我更关心你是否有所热爱。
你的兴趣,是你的天性;你的热爱,远远不是成绩所能衡量的。
066888888
发表于 2020-10-11 20:34
察己比律人重要
孩子,比起要求别人,我更希望你常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鲁迅先生就说过,“他解剖自己往往比解剖别人更不留情面。”
善于察己的人,往往活得更高级。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也说:“认识错误是拯教自己的第一步。”
人难免有错,有了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懂得反省自己,改正错误,这样很容易就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孩子,抱怨解决不了问题,但感恩可以;改变别人改变不了现状,但改变自己可以。
凡事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你才能成为更优秀的自己。
066888888
发表于 2020-10-12 21:43
表达爱的能力过早被剥夺掉。
有人回忆自己跟父亲的关系说:“和爸爸关系一直很疏远,很遗憾没有和爸爸有关的有趣回忆,以前还以为爸爸不爱我,其实他不知道怎么表达。”不会表达自己的爱,不仅让一个男人在婚姻中给不了另一半温暖的爱,而且还让孩子们也留下深深地遗憾。
可是父亲们,并不是一开始就不懂表达爱。当他们还是小小孩的时候,他们也会撒娇。但是大多数的时候,身边的大人会直接说:“一个男孩子,撒娇干嘛,扭扭捏捏的。”然后小小的孩子就收起了撒娇的欲望。
爱,是需要发声练习,需要有温度的教养。当我给儿子读绘本《我爸爸》时,我们会请爸爸模仿绘本里爸爸的神态和动作,像绘本里的爸爸唱歌、跳舞、打怪兽,模仿绘本里的爸爸扮鬼脸,这个绘本,提供了爸爸和孩子心灵互动的一个通道,通过爸爸的模仿,打开了通道的大门,有效地引导爸爸与孩子的互动,这是一种爱的表达能力的练习。
066888888
发表于 2020-10-13 18:51
好成绩不止靠老师,
家庭才是培养学霸的温床
要想让孩子越来越优秀,当然要靠学校老师教。
但孩子成绩的高低,家庭的重要性远远超过学校。
教育部陈宝生说:“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
就算孩子上课时听得再认真,回到家里却完全不学习,那又有什么用呢?
学霸不是天生的,每一个学霸的背后,都有一个给力的家庭。
066888888
发表于 2020-10-14 19:21
“点拨做题”3个技巧
有的孩子,确实需要父母点拨那些“爬坡”难题,父母作出相应的辅导和点拨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只是在辅导、点拨时要讲究技巧:
让孩子反复读题
许多题目不难,只是孩子缺乏耐心阅读原题,往往只看了一遍感到不会做,很难,这是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如果父母总是迁就孩子,立即告诉他如何做,甚至将版式列好,就会使孩子养成遇到问题不思考、依赖他人解决的坏习惯。
正确的方法是:“妈妈相信你,只要多读几遍原题,你会做出来的。”
当孩子做出来以后,父母要高兴地称赞:“我说过吧,仔细读题就会做了。”
这时孩子也一定会高兴起来.孩子不会做的题,父母坚持让他“再读一遍”“再读一遍”,不轻意告诉他,这种鼓励式的读题法能够“逼”出孩子主动学习的兴趣,从而获得自信。
用例题作辅导
对于孩子经过思考也没做出的题目,父母也不要直接告诉他原题的解法,最好是根据原题编一个相似的例题,与孩子一起分析、讨论,弄懂弄通例题,再让孩子去做原题。
一般弄懂了例题,孩子多半会做原题,如果仍不会做原题,那么要再回到例题的讨论与计算上。经过几个来回,只要父母耐心引导,孩子一定会做原题的。
这种做法虽然父母要麻烦一些,但能够训练孩子举一反三的迁移能力。否则,孩子总是就题解题的被动思维定式中,很难建立学习的思维迁移模式。
只讲关键点
对于有些难题,父母一时也编不好例题,那么,可以就这个原题分析它的关键点在哪里,找到什么条件就好解题了,让孩子根据父母的提示去思考、列式计算。
而不能将算式直接列出来,或告诉孩子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如果这样辅导孩子,那么他的解题思路不容易打开。
当然,孩子逐渐长大后,许多爬坡题父母也无能为力,需要请家教辅导,那么还是建议父母要求家教按上述方法辅导孩子,不要一来就直接告诉孩子怎么列算式,怎么做题,如果这样看似难题解决了,其实孩子思路没有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