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巴樵夫
发表于 2012-2-10 10:32
见习记者 发表于 2012-2-9 18:29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年例回忆(2)道是有情却无情
少年时某一天,跟随爷爷到八公里外一亲戚家做年例,令我十分兴奋,主要 ...
哈哈,有时一件小事,在旁人看来不起眼,而自己则会一生铭记。
见习记者
发表于 2012-2-10 10:50
本帖最后由 见习记者 于 2012-2-10 19:38 编辑
年例回忆(3)一碗便饭竟关情 小时候有一次,和堂姐等人去姑婆家食年例,同往常一样,等食时间约二三个钟。太慢了。在这时段里,我们就在附近闲逛,当闻到菜香之味,都有吞涎动作,因为那时人比较饿。 突然,堂姐望着亲戚屋内,似乎发现了什么,叹了一声:“唉,我们没得食呀,因为我们属于疏亲戚。”我循声望入,只见几个人正围在四方桌旁,享用着热气腾腾的粉丝。后来得知,这几个人是姑婆儿子的外甥,他们得到最高层次的接待,提前食点“便饭”,在这过渡时间内不致挨饿。而我们,只能到时食“正餐”。 在物质贫乏的年代,便饭不能全部照顾到所有亲戚,亲疏有别,属于正常现象。当我去到舅舅家食年例时,果然就有了这种待遇,除了嘘寒问暖之外,外婆总是说“快来食一碗便饭先,不要饿着了!”多年来风雨不改,毕竟,我是他们最亲的亲戚。 前几天,我又和父母一道去舅舅家做年例,中午十二点到,舅舅依然是:“快来,先食一碗便饭!”这次老记的表现和小时候不同,笑问舅舅:“那几点钟能够正式开台?”舅舅笑答:“很快的,三十分钟左右。”我说:“那还食什么便饭哟,食了,等下我哪还有肚量食正餐?”舅舅也呵呵大笑起来。 一碗便饭,从以前的实质性解决肚饿,已演变成现在的礼节性招呼,包含了浓浓的亲情。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交通的发达方便,做饭整菜的效率提高,我估计年例中的“便饭”将会淡出历史舞台。但那声“先食碗便饭”依然听起来很亲切,教人欲食胃有压力,欲拒心有压力~~~
带刺玫瑰
发表于 2012-2-10 15:00
好热闹啊!
真心豪杰
发表于 2012-2-11 00:25
够详细!{:soso_e179:}
阿傻
发表于 2012-2-11 10:37
记者出手,必是精品!
年例的评论帖子,偶的还在脑里,有空再挖出来才行~
土米鱼
发表于 2012-2-11 15:43
老记继续摆年例,我虽然餐餐食过,但还想老记继续摆…如在老毛时代破除迷信的年例,小时候去食年例就为淘个封包等
土米鱼
发表于 2012-2-11 15:50
见习记者 发表于 2012-2-9 15:55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三)
童年时,
我好喜欢食年例,
Bu奶是姑妈或是姨妈吧
土米鱼
发表于 2012-2-11 15:55
见习记者 发表于 2012-2-9 15:5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五)
年例风景线:
村的路口两旁摆满了柑子叫卖,
公即当庙菩萨,走公即游神吧
灯芯
发表于 2012-2-11 23:57
感受很细腻,饱含亲情。
我在路上回去的路上,拍了几张相片,是不是就是“走公”
灯芯
发表于 2012-2-11 23:57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