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习记者 发表于 2011-4-5 10:24

清明节感怀

   清明节感怀

年年祭扫先人墓
处处留存长者风
寻宗不怕山途远
毕竟人血比水浓

见习记者 发表于 2011-4-5 10:50

      和往常一样,今年扫墓的顺序是先爷爷后奶奶。因为爷爷去先。
      老记童年的时候,爷爷便去世了,他埋在村边不远处的小山岗上。记得那年的清明节,我们去祭扫爷爷,回到村边时,奶奶在站着等我们。当我们继续前行之际,奶奶以为我们没看见,只见她突然转过身,神秘地朝小山岗那边招了招手。
      就在这一瞬间,我忽然感受到爱的脆弱、爱的崇高。

      现在,爷爷奶奶都在九泉之下相聚了,已经无需其二人隔世呼唤和招手。在扫墓的时候,飞来了二只蝴蝶,我想是不是他俩的化身呢?如果有转世投胎之说,可能他俩已流落民间,只不过我们不知道是谁。

见习记者 发表于 2011-4-5 11:25

       扫墓的意义是纪念先人,以满足人的孝心所愿,实现承前启后、薪火相传的生活理想。现在扫墓习俗都是摆上三牲作为主要祭品,都是食品,体现了民以食为天的传统习惯。现在的纸制祭品种类非常多,有地府通用钱币、存折、手机、汽车甚至“小姐”,应有尽有,这些东西通过烧的形式送达给先人。而真正好食的鸡、猪肉、鱼则只是做做样,拜完后还是拿回去给这班扫墓人食的。我有时就想,这种真假混杂的祭品方式是否应该改革?要么全部使用真的,只是表现孝心的一种形式,扫完墓全部拿回来去食,要么就全部用纸做的,包括鸡、猪肉、鱼,都是纸做的,一把火全烧了,以许先人能全部收到。你拿那些真家伙在墓前摆一摆就拿回去,先人有无食得到是个重大疑问。但不管怎样,在未改革之前真假并用的时候,我从来不向爷爷烧什么“小姐”,觉得这样做太俗气了,何况我知道我奶奶是个醋意很浓的人,让其在九泉之下知道爷爷包小姐,肯定打跤的。
      我想,文明祭扫先人的方式最好是这样:不带食品了(温饱问题地府已解决),带上鲜花,献于墓前,长辈向晚辈说说先人生前的故事,让晚辈多点了解先人,感受祖先的勤劳勇敢,弘扬孝心,使人与人,代与代之间更加理解,通融,团结。

古唐 发表于 2011-4-5 11:59

回复 见习记者 的帖子

和 见习记者 先生之    《清明节感怀》

踏青祭扫先人墓,
悼念祖德沐春风。
报恩报德趁健在,
常怀孝心亲情浓。



老文 发表于 2011-4-5 12:23

本帖最后由 老文 于 2011-4-5 12:27 编辑

难得清明雨不纷
众人深山觅亲坟
老记感怀文一篇
古唐回帖再续前

{:196:}

打铁佬 发表于 2011-4-5 16:53

一年一度清明到缅怀先人将墓扫老记提倡新风俗值得推广大家做

打铁佬 发表于 2011-4-5 16:54

今日恰逢清明节风和日丽天不热国家又添法定假拜祭先人缅先烈

见习记者 发表于 2011-4-5 22:59

      今天下午回到乡下,和乡亲们闲聊之中,得知村中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越来越多,这表明,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平均寿命也相应提高了。
      正当老记在谈及邻居的一位阿婆-------九十五岁高龄的她,腰板硬朗,耳聪目明,看起来像个七十多岁的人,她的儿子走过来却流露出怨气。她的儿子说:我今年七十三了,身体却不好,我是担心我没有机会为我母亲送终,她怎么老不死呢?老记呵呵大笑,说:你是想激死老母找墓扫是吗?我看一切还是顺其自然为好。
   老记说完此话,心情也变得沉重。是的,生活遇到各种实际的问题,个中滋味只有当事者清楚,不是三言二语能说得清楚的。就如这位年过古稀的汉子,他所担心的是他比母亲先走,其复杂无奈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总不能强求母亲要比他死过先吧。。。。。

灯芯 发表于 2011-4-5 23:09

本帖最后由 灯芯 于 2011-4-5 23:10 编辑

见习记者 发表于 2011-4-5 22:59 http://mdmmm.com/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今天下午回到乡下,和乡亲们闲聊之中,得知村中九十岁以上的老人越来越多,这表明,生活水平提高了, ...

他们长寿的秘诀是什么?

能有亲在跟前可孝敬,是福气!

宁兰 发表于 2011-4-5 23:15

我家有九十八岁的奶奶。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节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