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音 发表于 2014-1-5 20:59

信宜居住变迁史 之 筒子楼

信宜居住变迁史 之                               筒子楼


                                                                                             晓音/文
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过来的人,几乎都住过这种后来被称作筒子楼的砖混楼。通常这种楼只建三层,因一栋楼只有一个楼梯,一个水龙头,一间有十几个蹲位的公共厕所。楼中间是长长的走廊,两侧肋骨式紧密排列着门对门的房间。筒子楼的走廊虽然长但很狭窄,大约有1.5米—2米宽。因为没有各自的厨房,所以每家每户都在过道里安一个用旧铁桶改砌的蜂窝煤炉子,再摆放些杂物。一到做饭时间,楼道里挤满了做饭的主妇和馋嘴的孩子,热闹极了。那时候住房虽然艰苦,但是筒子楼却是我们小孩子的天堂。记得有一次,楼道里一户人家做回锅肉,青蒜苗炒肥猪肉发出来的香味弥漫在整个楼道里。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一说起回锅肉,我还记得那次与几个小伙伴围在别人锅台前久久不肯离去的馋样。   那时一栋筒子楼,至少住三、五户人。虽然狭窄,偶尔也有爱贪小便宜的人,去别人灶台上顺手拿点醋、酱油或几瓣大蒜;或是夫妻半夜吵架把筒子楼上下百十号人搞得一夜没觉睡外,绝大多数时间里,邻里们都相处得非常好。比如哪一家来了客人,总会有邻居会不请自到的来与客人嘘寒问暖。往往是一屋子人把一盅绿茶喝成了白开水,一盘炒瓜子磕成一堆瓜子壳,主人和客人都累得直打哈欠,可来陪客的邻居却没想告辞的意思。筒子人气最旺的是厕所。早晨起床,倒痰盂的、上厕所方便的挤满了楼道。有时遇到内急的会大声拎着裤腰喊:“唉哟哟——拉稀粑粑咯!”然后奋力排开众人冲进厕所。在筒子楼,我无数次地看到过赶着上班的邻居,边吃油条边排队等上厕所的情景。后来,我在一篇池莉的小说《烦恼人生》中看到了这些只有在筒子楼里才可能发生的故事。池莉在小说中用“哈喇子”、“昏浊”、“庸俗”来描绘筒子楼里的分分秒秒,以无孔不入的公厕味和汗臭味来佐证整日为柴米油盐辛劳的小人物们,生存是多么的艰难!如今,在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筒子楼与许多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事物一样,与我们渐行渐远了。有时候去乡下,看到一两栋墙壁上画着“拆”字,正等待着拆迁的筒子楼,我总会在楼前站很久很久。

红美玉 发表于 2014-1-6 19:34

许多历史和文化是被拆掉的。

澧军后裔 发表于 2014-1-8 11:17

中国是全世界正常损毁历史遗存最严重的国家。一代又一代的“败家子”!

澧军后裔 发表于 2014-1-8 11:17

中国是全世界正常损毁历史遗存最严重的国家。一代又一代的“败家子”!

红美玉 发表于 2014-1-10 12:32

澧军后裔 发表于 2014-1-8 11:17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中国是全世界正常损毁历史遗存最严重的国家。一代又一代的“败家子”!

是啊,所有的新皇帝都要“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建国后二十多年,梁思成一直为保护北京的古建筑孤身奋战,却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全盘皆输。1972年离世前说,他非常后悔学建筑,如果他学其他工科,可能不会那么孤独痛苦。

澧军后裔 发表于 2014-1-26 15:36

红美玉 发表于 2014-1-10 12:32 static/image/common/back.gif
是啊,所有的新皇帝都要“砸碎一个旧世界,建立一个新世界”。建国后二十多年,梁思成一直为保护北京的古 ...

我们记得梁思成先生!

纯音乐的文学 发表于 2014-2-8 22:45

我记得乡下有好多黄泥的砖屋。

纯音乐的文学 发表于 2014-2-8 22:47

一种建筑代表着一个时期,风格主要还是以实用的,不会像现在讲究太多的装饰。现在的水泥浇筑的,想必很长一段时间使用的都是水泥。毕竟绝大部分建筑首先得是实用,再是历史。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信宜居住变迁史 之 筒子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