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6514|回复: 0

计生、国策和民生:计划生育是怎么走到今天的?

[复制链接]

13

主题

63

帖子

201

积分

黄铜会员

Rank: 2

积分
201
发表于 2014-4-17 20: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一:1953年建国后首次人口普查结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国人口总计60,938,035人,估计每年增加1,200万人到1,300万人,增殖率为20‰。这些数据引起了当时的经济学家和人口论学者马寅初的注意,他怀疑普查结果。1957年,马寅初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介绍其近几年来的研究结果。他认为人口实际增长率已达到30‰,若不控制,50后将达到26亿:“解放后,各方面的条件都好起来,人口的增长比过去也加快了。近几年人口增长率已达到30‰,可能还要高,照这样发展下去,50年后中国就是26亿人口,相当于现在世界总人口的总和。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恐怕中国要侵略人家了。要和平共处,做到我不侵略人家,也不要人家侵略我,就非控制人口不可。”同年6月,马寅初将其研究成果《新人口论》作为提案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并于7月5日全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由于人多地少,恐怕连吃饭都成问题。于是,他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写成“控制人口与科学研究”一文。1955年7月,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召开,马寅初将写好的文章作为发言稿,交人大代表浙江小组讨论征求意见。马寅初的发言当即受到毛泽东的赞赏。他说:“人口是不是可以搞成有计划地生产,这是一种设想。这一条马老讲得很好,我跟他是同志,从前他的意见,百花齐放没有放出来,准备放,就是人家反对,就是不要他讲,今天算是畅所欲言了。此事人民有要求,城乡人民均有此要求,说没有要求是不对的。”
       当时有学者同时也提出了关于执行计划生育的意见,强调指出,现代人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都可以有计划,在生育方面也必须有计划。针对卫生部严格限制人工流产规定,提出“不造成以法令或权力限制人工流产”,建议修改婚姻法第四条“男20岁,女18岁,始及结婚”的规定,主张提高结婚年龄,宣传迟婚。还主张大力向农村推行节育工作,不要对持久性避孕手术进行强制,等等。马寅初坚持反对人工流产。他认为有比人工流产更好的办法。这就是“最好是一对夫妇只生两个孩子,对只有两个孩子的父母加以奖励,而对超过两个孩子的父母要抽税”
        然而,这时一场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和组织领导的波澜壮阔的反右斗争,已经开始席卷全社会。马寅初当然也被波及,有人说他是借人口问题,搞政治阴谋,也有人说《新人口论》是配合右派向党进攻……,在这场扑面而来的急风暴雨中,马寅初弄不清这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什么几个月前计划生育问题刚刚受到毛泽东的赞扬,而现在却又受到人们的批判……实际上毛泽东对于人口多一些好还是少一些好,内心一直是矛盾的。直到“大跃进”开始,粮食卫星飞上天,毛泽东的思想才确定下来,毛泽东说:“现在看来,搞十几亿人口也不要紧。”毛泽东此时正陶醉于各地大放高产卫星的喜悦之中,以为事实再一次证明了他的英明预见,“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

       二:作为计生干部,她是连年的先进工作者。作为母亲,她刚刚失去独生儿子。多年前,她毅然放弃腹中的二胎。如今,她对未来忐忑不安。在李建荣从不轻易打开的柜子里,有两样东西占据了最大的空间:一摞鲜红的奖状和一沓儿子的衣物。退休前,她是石家庄一家大型国有企业的计生委主任。在这个岗位上的每一年,她都能捧回市级先进工作者的荣誉证书,一家人以她为荣。然而,就在今年初,这位64岁的母亲失去了自己的独生儿子。她和丈夫陷入了对“老无所依”的深深恐惧之中。我曾有过另一个孩子的。”老人一手托起眼镜,一手在眼睛上胡乱抹了几下。
  时光倒流至1979年4月,怀孕两个多月的她到医院接受了人工流产手术。“要是生下来,现在不就顶用了?!”李建荣感慨道,“只是那时我别无选择。”在老同事看来,李建荣的“先进”名至实归。她干活“不要命”,还特别擅长做思想工作,“代表上级的声音”,把政策解释得一清二楚。“我那时可是信誓旦旦的!”这位前“计生主任”回忆往事,开始不断地提高声音。曾经有很多育龄妇女问她,“家庭结构变成‘4-2-1’怎么办?”“独生子没了怎么办?”她会斩钉截铁地回答:“这不是你该考虑的问题,上面一定会解决。”直到今天,她还是念叨着这套说辞。然而,语气间少了坚定,多了哀求。而回复她的声音,也变成了“你都这样了还唱高调?””我没法后悔。”这个年过花甲的女人紧紧攥住一块手绢,有些发狠地说,“当时坐这个位子,工作比孩子重要!”
  李建荣清晰记得30多年前的情境。大儿子5岁了,她才怀上第二胎。按照“一个不少,两个正好”的政策,她顺利拿到了指标。然而,肚子还没见隆起,新号召却来了:“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好。”
  “领导亲自来做工作”,本来自觉“合理合法”的李建荣开始动摇了。她的婆婆急得突发心脏病住院,丈夫一到晚上就躲在大门外偷偷落泪。
  在经过近一个月的纠结后,这位“先进工作者”还是决定放弃腹中胎儿。为此,她还得强忍着痛苦,说服家里的老人“要理解和感恩国家”。

       三:我两岁的时候父亲就已经因病去世,而我不久之后也被送到了亲戚家里抚养,所以我可以很快地适应新的生活。我的母亲是一名乡下小学的人民老师,在老师因为国家财政压力下被踢出了公务员体制的情况下,仍然半被逼半自然地接受了独生子女政策。六岁的时候,被寄养在亲戚家里的我得了慢性阑尾炎,因为无能的庸医误事,我被拖了长达一周,才在母亲到来后将我送到了医院,由于被拖得太严重,我曾经一度在手术台上休克。虽然后来我幸存了下来,可也得到了伴随终身的肠胃炎。在成年后,母亲和我提起这件事的时候,她说当时的精神都快崩溃了,只有我这么一个儿子,父亲又早就去世了,万一不幸地我走了.......想想都觉得混身发冷。
      刚上中学那会儿,我从乡下搬到了城市,城里的一切也不算有多新鲜,很快我就习惯了城里的生活。在我住的街道办那里,有着一个街道计生委办公室,那是街道边上的几间楼房,其中几间被打造成了一间间临时性的监狱,用结实无比的铁门把人关在里面。可是我看不到被关在里面的人穿囚衣,所以不是罪犯。这个监狱里关的人,三餐还得家里人送来,年幼的我当时就想不明白了,有这样的监狱。后来慢慢知道这些人是因为计划生育被计生委的人抓了进来,要罚钱要上环要结扎。这个地方几乎天天都能听到哭声和争吵、诅骂的声音,有几次我听到几个女人充满仇恨的声音在诅咒别人。我当时根本就无法理解什么是计划生育,我只是不知道,为什么不是警察的人,也有权力把人关起来?他们打起人来,比电视里看到的坏人还可怕得多。而这个地方,几乎就是一个诅骂和哭泣的制造机。因为家离这地方就十几米,所以我很小就养成了对政府人员的排斥心理。

       四:文化大革命后,人口暴增了三亿,从六亿出头大步跳到九亿,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几乎平均是每两个人就生了一个孩子,这个数据,就是傻子也看得了来人口失控了。企图亡羊补牢的人们,只好开始执行最极端、最恶劣、最严格、最无情的人口控制政策。在当年被大放卫星的大跃进迷惑住,毛泽东对人口政策采用了放任甚至鼓励多生的态度,暴增过度的人口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在这样的情况下,加上了一些外在因素,促成了改革开放的出现。因为当时的邓小平知道,再不开放带起人来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一个人口超级大国,我国的国土地形非常复杂,适合种植的田地不多,能适应现代化机械种植业的田地就更少了。所以控制人口的政策是必须要有的,但我们执行得太迟了,甚至错误地对人口采取了火上添油的鼓励多生政策,最终让我们彻底、完全地失去了采取温和的人口控制政策的可能。在人口暴增至十四亿的今天,当年一个人的一个喜好,所带来的恶果终于出现:人口结构恶化、人口老龄化。由于不合理的人口结构,适工年龄的人口一年比一年少,当年鼓吹过的“人口红利”已经吃到了边缘。而同时大量的退休养老者,将由越来越少的工龄人士进行抚养。当前,这个社会问题越来越严峻。
      然而,作为政策的执行方,计生委身上仿佛从来就与光明无缘,暴力执法、诱骗执法、强制执法等手段层出不穷,甚至有时候,计生季超越了城管成为人们心目中恶感最强的政府部门。对富裕者收取的社会抚养费去向不明,一般的罚金同样下落不清。

       结语:一个错误的国家政策,为老百姓带来的,就是延绵数十年的痛苦。敬请我们的政府,在执行和制定政策的时候,眼光放长一点,不要只盯着坐着这个位子的时间,你们可能难以想像,一纸文件对民众可能造成的伤害有多大。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5-7-1 12:09 , Processed in 0.117329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