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医闹或许不会再有“医闹”(心声)
“一边是我的父亲,我的家人,一边是我的同事,我的领导。你说让我怎么办?”作为常州第二人民医院的一名医生,邵洁一度非常纠结。但是,最终,她一纸诉状状告自己所在的医院,为逝去的父亲讨个公道(12月8日《现代快报》)。 女医生自己的老父亲因为突发性右上腹疼痛,选择了自己女儿工作所在的医院,本以为会得到很好的治疗和护理,然而 住院仅3天不到,便突然病逝在医院里,转为一级护理没有护理记录,女医生念及都是自己的同事和领导,仅希望医院能够承认错误,对逝者家属给予适当的安慰和道歉,为过逝的父亲挽回一点尊严,但就是这点愿望,医院居然没有给予丝毫的表示,万般无奈之下,女医生一纸诉状将自己的所在的医院告上法庭,为父亲讨回公道,并拒绝法庭调解,令人意味深长的是通过这次“事件”,女医生对记者表示,她现在“特别理解‘医闹’”。 说实话,笔者不知道“医闹”一名由何而来,患者和医院发生了纠纷,患者对医院的服务和医德产生不满,原因多方多面,为什么给患者一方下了这么一个明显带有歧视的称呼,一些地方官为了对付“医闹”,不惜动用公权力偏袒医院一方,甚至连“打击”这样对付犯罪的词语都运用上了,笔者一直认为,医患之间发生纠纷,医院和患者双方都有责任,不可能是患者对医院平白无故的“没事找事”,而且从很多发生的“医闹”现象来看,医院明显责任更大,而患者往往是因为弱势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采取的“你死我活”的过激行为,况且有些亲属采取非常理性的态度要求医院给予一个明确的说法。应当说,大多的“医闹”都是医院冷漠所酿成的恶果。 女医生邵洁在医院工作20多年,无论和医院还是领导同事都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自己的父亲正是看在女儿在医院工作的份上,放心的住进去,然而医院对自己的职工的亲属并没有关爱有加,既没有按程序规定护理,也没有尽到按时查房治疗的责任,好好的一个老人,就因为“急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在住院休养准备手术过程中,突然发病死亡,而医院出现这样的问题,对自己的职工既无半句宽慰,也无一丝同情,就连医院工会也消失的无影无踪,可以设想一下,医院对自己工作20多年的职工亲属尚表现的如此责任麻痹和冷漠,对待求医上门的陌生患者会是什么样的态度。 坊间有句话“火不烧谁肉谁不知道痛”,作为医院医生的邵洁,以前对“医闹”也不理解,通过这件事情,让她感受到了切骨之痛,正如她自己所说“我突然特别理解那些‘医闹’,之前很不理解,他们为什么要闹。如今到了我的身上,我才知道,遭遇这样的结局,我没有任何办法,有劲不知道怎么使”。作为所在医院的医生尚感到无助,类似情况如果发生在普通患者身上,他们除了“闹”又能有什么高招? 笔者真的希望所有的医院和医生都能理解所谓的“医闹”,换位思考一下,患者住进医院,患者家属们不仅要付出高昂的经济代价,同时心里也备受煎熬,真正是不治之症,医院医生只要尽到责任,做好热心周到的治疗及服务,患者及其家属也不可能都会无理取闹,即使出现某些事故,医院勇于承担责任并与患者或其家属加强沟通增进相互理解,正确公平处理善后,患者家属们也应当不会“没事找事”,与医院相比,患者及其家属们毕竟还是弱势一族,没有值得“闹”的理由,谁也不会寻机闹事,毕竟我们还有法律和制度。 医生理解了“医闹”,正像邵洁医生说的,让医生能够警醒,能够对病人更负责任。事实上“医者父母心”,医患之间本来就不是天生的“对头”,而是相互最值得信赖的关系,之所以发展到今天的“水火不相容”,与一些医院的唯利是图、医德低下、感情冷漠有直接关系,如果所有医院和医生都能够“突然”很理解“医闹”,或许真的就不会再有医闹,医院和医生不理解“医闹”,依然躺在体制的怀抱中,继续视患者为“羔羊”,说不定哪一天自己也会成为“医闹”,改变医风需要每一位医务工作者付出理解和努力,医风不改,作为个体的医生最终同样也会成为受害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