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88|回复: 0

视频: 民间艺术奇葩“高州采茶戏”

[复制链接]

71

主题

171

帖子

474

积分

纯铜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74
发表于 2014-7-15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视频: 民间艺术奇葩“高州采茶戏”(副教授周泽明主讲)高州电视台摄制


      被誉为有着悠久历史的广东省历史文化名城的高州市,流传着一种由茶民们编演的独特舞蹈、山歌、小调、花灯等糅合发展而成的地方戏曲艺术——高州采茶戏,以其载歌载舞、谐趣活泼的表演形式,深得人们的喜爱。

  采茶戏是中国民间歌舞与戏剧结合体裁的一种,流传于中国南方茶产区,如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湖北、云南、贵州等省(区)的汉族地区,亦称“茶歌”、“采茶歌”、“唱采茶”、“采茶灯”、“茶篮灯”等。

  关于采茶戏的最早记载见于明王骥德《曲律》(1624年):“至北之滥,流而为《粉红莲》、《银纽丝》、《打枣杆》;南之滥,流而为吴之《山歌》,越之《采茶》诸小曲,不啻郑声,然各有其致。”至清代,采茶戏的发展更趋完整、丰富。李调元《粤东笔记》中记载:“粤俗,岁之正月,饰儿童为彩女,每队十二人,人持花篮,篮中燃一宝灯,罩以绛纱,明□为大圈,缘之踏歌,歌十二月采茶。”这说明采茶早在十七世纪时已盛行于南方诸省。新中国成立后,这已成为茶乡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农村中广为流传,并经加工整理提高,搬上了舞台,如福建龙岩的《采茶灯》、云南的《十大姐》等。

       高州是粤西茶乡,清朝时期的新垌极品绿茶“出瑞龙”早已遐迩南国,并被列为进贡上品茶之一。如今海外华侨亲人亦将“高州茶”作为家乡的荣耀。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越南、老挝等东南亚国家还专门高薪聘请高州种茶、制茶专家前往其国家作技术指导。高州市绿茶色香味甘,馨香扑鼻,品后回甘力强,独具特色。因此,与高州茶文化有着密切联系的采茶戏也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高州采茶戏历史悠久,迄今已有400多年。据史料记载:高州采茶戏最早一支从明朝嘉靖年间(1522年至1566年)从浙江、湖南流入广东南雄珠玑巷,然后再流入高州;另一支是由宋代中原迁徙移民流入广西北流,然后再传入高州。高州的民间艺人将这两支流入的采茶戏兼收并蓄,经过不断的改革和创新,使高州采茶戏独具风格。清代和民国时期高州采茶戏最为鼎盛。这时的南部地区的石板、木头塘(今荷花镇)、南塘、大井、东岸等地最为流行。尔后,又影响到新垌一带茶区。如今,高州采茶戏主要流行于广西北流和我省信宜、化州交界的石板、荷花等地。

  高州采茶戏多在春节、年例期间或农闲之时进行演出,笔者小时候,每到年例或农闲时节,村民乐于捐资筹款邀请艺人到村中演出。每逢演出村里便张灯结彩,里里外外洋溢着一种喜庆的气氛,不亚于过大年。没等太阳落山,放牛娃便早早地吆喝着牛回家,一走到村口,便破着稚嫩的嗓门大叫:“看三角班罗……”采茶戏的戏台很简陋,在一块坪地上,用九根木桩搭起,上面铺上十多块木板。幕布是浅色的,有两顶蚊帐大,所以村里人又把采茶戏称为“蚊帐戏”。

  高州采茶戏一般由7人组成,1人击乐,1人拉胡,2人舞蹈,2人表演茶工。早期的采茶戏只有1男1女或1男2女等3个角色,故又称“三脚戏”。男女演员分别扮演丑角和旦角,男主角俗称“茶公”,女主角俗称“茶婆”或“茶旦”“茶娘”。男主角手拿钱尺(鞭)以代扁担、锄头、撑船杆等道具。所谓钱尺,就是用铜钱做成的尺子,晃动时能发出清脆的声音。女主角手拿花扇以代竹篮、雨伞或盛茶器具,或纸糊的各种灯具。表演时有独唱、合唱、对唱、齐唱。伴奏乐器有二胡、笛子、唢呐和大锣、大钹等,过门或过场音乐以唢呐为主。舞蹈动作一般以模拟采茶劳动中的动作为主,也有模仿生活中的动作,也有的通过动作去表达青年男女爱慕之情等。高州采茶戏后经改革,增加了舞蹈表演和乐队伴奏,使到戏中有舞,舞中有戏,边唱边舞,偶尔加插上几句诙谐滑稽的令人捧腹大笑的道白,再加上富有地方色彩和歌颂丰收新景象的“爆肚”唱词,非常适合农民群众的口味,很受欢迎。

  高州采茶戏,与其他的同类的采茶戏表演程式都不太相同,例如高州采茶戏最传统的是《十二月采茶》,它从一月采茶至十二月采茶全过程用叙事形式表达,从中歌颂和刻划了劳动人民躬耕不缀、勤劳朴实的劳动场面和幸福美满的生活。后来,老艺人在演出过程中,认为这样还兴犹未尽,于是就在戏前面增加“拜茶”、“点茶”、“品茶”等场次,使之更臻完美。

  高州采茶戏表演程式有如下几种:一、拜茶(俗称“烧茶山纸”):此形式多用于开垦新茶园之前或年底祈祝来年丰收“祭茶”之用。二、开茶园:一般在在旧茶园基础上在其附近又开辟一个或多个新茶园而进行的活动。“春季茶山(沙罗底呀)好(呀)好风光,兄妹双双(沙罗底呀),上呀上山岗(那个)岗。开垦茶园(沙罗底呀)千呀千万亩,山山岭岭(沙罗底呀)换呀换新(呀个)装”。这是茶园开垦时劳动场面表演。三、茶园点茶:这场面表现男女之间或夫妻之间,在茶园里嬉戏或一行行、一棵棵地数茶树,男在东面数茶树,女在西边点茶树,一边数一边唱,到最后会合后,再将各自所点的茶树数合计起来,带有游戏性质,场面气氛较诙谐、活跃。四、茶园看茶花(俗称“捉茶虫”):通过这种形式表达茶农们起早摸黑那种勤劳、刻苦的高尚情操,万山遍野的茶树,一颗树一颗树地去捉茶虫,你追我赶,捉得越多越光荣那种自豪感。五、茶园采茶:通过这种场景,多以正在恋爱中的恋人,或夫妻在茶园里采茶那种欢乐的气氛。象征一派丰收景象,令人神往。六、品茶:这是描写茶叶丰收之后,经过杀青、炒茶等程序,将茶叶精制成香气扑鼻的成品时,茶农和茶厂的老板便会邀请亲朋戚友前来品茶,让大家品尝和分享自己的丰收成果。

  高州采茶戏的音乐曲调包括三类。第一类为单纯的“茶歌”,这是茶农劳动时唱的歌;茶歌的体裁有山歌、劳动号子、民间小调等,音乐比较简单。第二类为载歌载舞的“茶灯”,即是茶农将劳动动作稍做加工,伴之以茶歌,边歌边舞。第三类为简单情节的小戏,它用富有茶歌特色的“茶腔”表演,以劳动和爱情为中心内容,以“茶”为线索,通过种茶、点茶、采茶、炒茶、卖茶等劳动过程,步步深入,层层紧扣,使之,幕幕展开……

  高州采茶戏接近当地民间的语言形态,灵活多变,具有很强的地方特色。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唱词结构和曲调,是以高州山歌和高州木偶腔为基础提炼而自成一格,主要由拜茶调、点茶调、采茶调、卖茶调、品茶调等部分组成。与此同时,还吸收了其它小调如“割韭菜”、“小开门”、“大开门”等。其唱词以高州方言为主,用七字四句,二、四句押韵,偶尔用三字句、五字句,唱起来朗朗上口。它虽然是套用高州山歌和木偶腔的唱词,但它的拉腔(衬词)要比高州山歌和木偶腔多得多,一般一句词中间或后面可加5至6个衬词以上。例如:“打把大刀(依呀依多哟),斩穷根(那个依多哟)”,这就是高州采茶戏的最具地方特色的典型例子。其中“开茶园”的这首曲调里的“春满茶山(沙罗底呀)好(呀)好风光(呀个光)(呀啰),哥妹双双(沙罗沙罗沙罗沙罗底呀)”,最近被著名作曲家陈小奇看中吸收为他的新作品《妃子笑》素材,使这首带有高州采茶特色的歌曲唱响全国大江南北。最近, 高州电视台还制作了一部《高州采茶戏》专题片在周末播放,很受广大观众欢迎,收视率很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州文化部门及文艺工作者十分重视采茶戏这剧种,并致力发掘、整理、提高采茶戏品位,促进采茶戏的健康发展。1955年茂名县文化馆(今高州市文化馆)举办数期全县性的采茶戏学习班,参加学习和培训艺人达500多人。这时的采茶剧团和采茶戏就有30多个,使之从季节性的群众业余文艺演出活动,逐步变成为专业或半专业(半农半艺)的营业性质的演出团队。在此期间,我县文艺工作者在发掘、整理、改编高州市采茶戏参加省和湛江地区举办民间艺术汇演,获得优秀演出奖。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由高州师范学校朱烨老师改编的的《高州采茶》在湛江地区和省文艺汇演获“一等奖”。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南塘公社文艺宣传队编演的《春满茶山》赴省参加文艺大汇演获一等奖。1986年5月木头塘(今荷花镇)石额采茶班演出的《十二月采茶》参加湛江地区民间文艺汇演获“优秀节目奖”。2003年石板镇的采茶戏《共建富民路》获首届高州市山歌擂台赛“铜奖”。2006年石板镇的采茶戏《十二月采茶》分别应邀参加“广东省岭南民间艺术展演”和“国际旅游艺术节展演”,受到国家和省有关部门领导和专家的好评。

  如今,社会随着文艺多元化的冲击,直接影响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再加上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欣赏习惯的变化,使高州采茶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较为突出起来。现在会做采茶戏的人越来越少。面对高州采茶戏的生存现状,高州市有关职能部门正想方设法对这种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进行保护和传承,让高州的茶文化与高州采茶戏世代永远传承下去,让民俗、民间文化与经济共存,让古老的高州茶文化焕发出绚丽的光彩。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4-28 09:00 , Processed in 0.192748 second(s), 10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