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谈谈建设开发区的“绝招”与“常招”
全市的人都知道,说到“开发区”,是指在三茂铁路南面这一区域。虽然和政府部门界定的开发区有较大出入,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开发区指茂南大道与铁路这一片区已足够。
而有几多人知道,原来的“开发区”全称,是“茂南城郊经济开发试验区”?这块招牌的涵义,我能看到的一是“经济,另一是“试验”。难道说在还是“试验着“的“经济”开发区里,不规划建公立学校、不预留地建公园、不准备建规范化的农贸市场是符合当初的“经济开发与试验性质”定位的!!??
在这里我们一齐看看开发区的基础配套出现了哪些不足?
一条小东江,将市区分为河东河西;一道三茂铁路,将城区分为市区和开发区。这城市就是这样被切割。而虽切割还藕断丝连,每天放学时间可从高架桥上众多接送学生的家长队伍得到证明。
图一:高架桥上接送孩子的家长
茂南开发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特别是这几年,常住人口已大量增加。而开发区的小学设置是怎样的呢?
开发区有有一个开发区教办,管辖五间小学:低埒小学、大岭仔小学、长久坡小学、铜鼓岭小学、后岭小学。除了低埒小学紧挨市区外,其它四间小学在开发区居民眼中,都视作农村学校看待,没有人愿意送小孩子过去就读。原因就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导致它们虽披上开发区的外衣但脱不了乡村学校的本质。 茂南开发区内也有一间并不起眼的小学——茂南一小。听说在N年前就被私人收购过,现在因为教育创强,政府想又合并回低埒小学增大实力,听说要600万才能完成。但这茂南一小和市属小学相比,很多先天不足且学校场地狭窄,现在还成不了开发区居民心中理想的公校。 龙岭小学刚建好时,因龙岭小学一带生源还不足,开发区一带的小学生源纳入龙岭小学招收;随着龙岭小区人口的增多,生源渐多,现在开发区的小学生源划回归铁路小学、市八小收录。爬过高高的高架桥,或穿过仿似断头路的涵洞,去新福美食街闻闻被酝酿了的空气,再到茂名的窗口交委、火车东站挤挤热闹,左转右弯,才能来到铁路小学。送一次小孩上学就如越雪山过草地,开发区的居民能不抱怨?——为什么开发区居民不能有自己的公立学校?
开发区也住了不少“有头有面”之人。已是独生子女的年代,谁不想自己的小孩入读名校?所以,爬过高架桥入市区读书的小孩子,就遍布在河东的各间中小学校。开发区没有公办的“名校”,也是造成市区学校大班制原因之一。
周六的早上我去森林公园,在碧桂园的“春天里”我看到了温馨一幕:一位很专业的艺术老师正在辅导着五位小朋友。这样差不多一对一的教学也在证明着我们每个人需为市区小学的大班教育付出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我们的小孩子不得不在罐头鱼一样的环境下学习和长大!
下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