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茂名网

 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7808|回复: 0

[【杂谈】] 钱币收藏入门——钱币学基础审美

[复制链接]

138

主题

149

帖子

2555

积分

翡翠会员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积分
2555
发表于 2016-12-21 09: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钱币收藏入门——钱币学基础审美

看完本文至少能解答你这样几个疑问:
1,如何区分精制币和普制币?
2,弱打和偏打是什么?如何影响品相?
3,到底能不能洗币?
4,如何判断金、银、铜币包浆?
5,原包浆和人工包浆有什么区别?
...其他保证你在别处读不到的经验之谈!

钱币收藏本身最重要的是一个自我享受的过程。既然是视觉享受,审美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在一般意义上来说,审美是极其主观的,但伴随着个体收藏爱者对群体认同感的需要,审美很自然地被上升到了理性标准的层面上。

如果说上一期讨论的基础术语是钱币收藏爱好者互相交流的基础,那么这一期要讲的审美就是藏家群体之间划分派系与偏好,构成团体性共识的关键。

审美是一个复杂的概念,粗略可以分为主观性审美和共识性审美。

作为基础课,为了防止深入任何一个细枝末节的具体领域(因为审美的眼力是靠经验堆积起来的,单纯用文字解释对笔者来说将是一场灾难),我们只对这两类审美做简单易懂的解释。

第一节:共识性审美基础——工艺与做工

说到钱币共识性的美感与状态标准,一般人最先想到的恐怕是“品相”(英文为“Condition”或“Grade”)这个概念。

传统意义上来说,品相与美感关系很大。但当代的钱币品相概念实际上说的是保存状态,且具有相当的品种针对性。另一方面,看品相这件事远比说起来难,也不是一篇文章能教会的,所以如何判断“品相”不是本文关注的地方。

我们要说的是更加直白易懂且明确的东西。为了保证思路清晰,我们不妨就使用上期提到的底板-图案二维基准作为框架进行讨论。

1. 底板——钱币的工艺
一般来说,钱币分为精制币(英文为“Proof”)和普制币(英文为“Business Strike”)。精制币通常专供爱好者收藏所用,而普制币通常用于流通(封装套币除外)。

如下图所示,左侧的精制币与右侧的普制币图案相同,但凭借左侧精制币底板的镜面反射效果可以轻松将它区别于带有漫反射效果的普制币。

但有些精制币并不像上面例子中这样容易辨识。

在从前的文章中,猫眼提到过,欧洲从一百多年前就存在一种哑光精制币工艺(英文为“Matte Proof”)。在美国,一些精制币采取所谓“柔光处理”(英文为“Satin Finish”)。这两类精制币表面并非镜面效果,而是均匀细腻的磨砂哑光效果和如绸缎般的丝滑效果。

想要从普制币里分辨出这类精制币有时是很难的,请看下面的两组对比案例:

1922年美国和平银元哑光精制币

1922年和平银元普制币

1936年美国野牛五美分柔光处理精制币

1936年美国野牛五美分普制币

这种情况下,一般比较简单的办法是看边缘与侧面(边)的夹角(如下图所示)。

若夹角异常锐利规整,则是精制币的可能性较大;反之则是普制币的可能性较大。

对于一些20世纪甚至更早的镜面精制币来说,底板的处理有时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精美。就拿下图猫眼自己的这枚满洲国康德六年(1939年)一角精制币举例,若非对光旋转观察底板和边缘,也不容易一眼看出。

虽然精制币是精心制作的工艺收藏品,在审美上要优于普制币,且铸造量通常远小于同款普制币,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在价值上总能占据优势。

在一些历史经济环境下,精制币铸造出来就得到了妥善保管,但同款的普制币却由于过度流通而大多磨损严重。若是再加上政府的回收和外国的再熔铸,很容易造成存世的精制币反而状态普遍优于普制币。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种原状态的精制币易得,而精美的普制币难求的状况。

美国的贸易银元(国内称“拿花银元”)就是这类情况,在完全未流通的状态下,普制币反而比精制币稀少很多,价格有时也更贵。

一般情况下,一枚精制币底板的镜面效果与图案的凝霜效果在视觉对比上越强烈,钱币就越具有美感,因此也越受欢迎(这种对比称为宝石效应,英文为“Cameo”)。猫眼的那枚满洲国精制币显然不属于对比很强烈的那一种。

值得一提的是,镜面底板并非精制币的专利。一些使用全新的模具在机器压力得当的情况下铸造出来的普制币也会有这种效果。在钱币学上,我们称之为“类镜面效果”(英文为“Prooflike”或“Semi-Reflective”)。

一般而言,带有类镜面效果的普制币更受欢迎。这不仅因为物以稀为贵,也因为视觉上确实更具有冲击感。

20世纪之后,一些国家(如奥地利,加拿大)开始使用经过处理的模具,尽可能保持每一枚出厂的普制币都带有这种类镜面的效果,又不会过分增加铸币成本。这种类镜面普制币作为一种工艺得到了认可。

2. 图案——钱币的做工

铸造钱币听起来简单,其实是对一国工业、文化水平的极大考验。工艺原理说到底不算难学,但金属冶炼、研磨、机械冲压技术这些工业水平就丝毫掺不得假了。只了解工艺原理,但工业技术不达标,则钱币的做工势必好不了。

下图是猫眼的一枚完全未流通的70年代伊朗硬币。因为技术不稳定,狮子胸口的一大块图案缺失了。这种情况我们通常称为“弱打”(英文为“Weak Strike”)。

影响做工的因素除了技术不成熟之外,还有对铸币成本的限制。减轻冲压强度,减少冲压次数,可以减少模具和机器的损耗,降低铸币成本。但相应地,钱币的做工就无法保障了。

维多利亚时代后期到20世纪中叶的英国在钱币做工方面就十分不稳定,这当然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成本问题(如果舍得花钱,英国钱币做工是一流的,不信就再去看看哥特体克朗)。

猫眼正巧有三枚1902年(爱德华七世时期)的英国克朗银币,它们保存状态相同(评级分数相同),所以图案的区别基本上可以完全归因于做工。

http://p3.pstatp.com/large/134c0000a3df69f8e244[/img]
从审美角度上来说,大部分藏家还是非常在意钱币的做工的,甚至会愿意多花一点钱买一枚压印精美的钱币。

对于早期手工锤制钱币来说,接近边缘的地方出现弱打是很常见的。这主要是因为手工锤制钱币的时候,很难平衡力度,免不了将压力偏向一侧,造成另一侧的模具图案无法完全印在币坯上。

下面三枚是猫眼自藏的13世纪十字军塞浦路斯王国银币,18世纪阿富汗汉达基王朝金币,以及19世纪波斯卡扎尔王朝金币。时代不同,地区不同,但因为同为锤制币,所以都有类似情况的弱打造成的图案缺失。



鉴于弱打的普遍性,一枚带有全部细节的打制币自然会比较受欢迎。

前文说过,会看“品相”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是因为,你想要评定一个时期钱币的品相,首先要了解这个时期这个国家钱币的普遍做工,才能不把弱打误认为是磨损,不把压力不均匀视为错版。

下图猫眼这枚1880年伊朗5000第纳尔就是这类情况。虽然狮子的脸都快没了,但这是由于先天不足,NGC显然理解这类钱币的通病,所以给了一个“近未流通”的品级。

早期钱币除了弱打之外,还有偏打(英文称为“Off-Center”)的问题。

如果是机器铸币的话,这类情况还算是错版,会吸引一些人的关注。不过,早期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使用的碾压机算是例外。

这种机器是先使用滚筒模具碾压条形币坯,再将钱币从条形币坯上切割下来。只要磨具稍有不同步,或者切割的时候不准确,钱币的图案就会歪向一侧。

但对于手工锤制币来说,偏打是常见的。一般对于这类钱币,藏家们更喜爱没有偏打的钱币,并愿意为之多花一点钱。

下图中猫眼的两个希腊币就是典型的偏打。图案歪向一侧,部分缺失。

这一节所说的内容其实可以简单总结成一句话:

一枚钱币工艺越精美,图案与底板视觉对比越强烈,图案压印越清晰、越完整、越居中,则此钱币在通识性上来讲越符合钱币学基础审美。

当然,这话说起来还是很泛泛。但经过上文的讨论,猫眼相信,大家已经对如何审视一枚钱币的工艺和做工有了心得。想要客观而不失主见、严格但不显得过分挑剔地看钱币,这些通论性的经验还是很有价值的。(字数过多,下篇继续)

文章编辑/信昶银艺术品鉴定资料库(公号gzxinchang),2016/12/21

爱上大茂名,喜当大猫友,吃喝玩乐事,天天乐开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客服:0668-2886677QQ:75281068|大茂微博|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大茂名网 ( 粤ICP备18149867号 )茂名市大茂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GMT+8, 2024-3-29 01:24 , Processed in 0.079168 second(s), 9 queries , Redis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