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注册登陆,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用户注册
x
邛崃高何场镇,一山之隔就是芦山,高盛中车上贴出“免费接送”的纸条,用车捎前往芦山的人一程。每次都能挤进七八个人,跑了5趟,送了30多人。前年,他遇车祸左腿骨折,打入了两根钢钉,一个女乘客看到他脚上的钢架,“哇”地哭出来,“现在还是好人多!”
昨日傍晚6点,刚刚经历了一场5.4级余震的侵扰,高盛中坐在自家帐篷前的草坪上,为自己斟起一杯茶。身后的帐篷里,小狗“雪雪”正在上蹿下跳,对身边的环境甚是好奇。 这是芦山7.0地震后的第二个夜晚,这里是邛崃市高何镇沙坝村。和其他几十户街坊一起,高盛中一家四口住进了崭新的帐篷里,生活无虞。有饭吃、有水喝、有住处,且还能为受灾最重的雅安芦山作出一点贡献,这个39岁的窗帘店老板对目前的生活还算比较满意。他也谋划着,地震后再把生意做起来,没准还能更红火。 免费接送 腿戴钢架开车 送了30多人 “我还是凶,自己从二楼上就跑下来了。”坐在地上,高盛中有些自豪地挽起左腿裤管,让成都晚报记者看他腿上缠着的绷带。2011年,他在一次车祸中左小腿骨折,打了两根钢钉,至今仍在恢复中。前天早晨地震袭来时,他还在床上睡觉,地动山摇之际,妻子冲上楼来抱起小女儿就往下跑,高盛中也立刻扶着楼梯扶手一步步挨下了楼。 而更应该让高盛中自豪的,则是他前天白天一直在干的一件事。地震后家里房顶开始梭瓦,在镇、村干部的组织下,他把妻子、儿子、女儿转移到安全地带。听到广播里说震中是一山之隔的雅安芦山,腿脚还不太方便的高盛中有些坐不住了。 “附近的邛芦公路已经断了,外面的芦山人要从高何回芦山,只有走大告一条路。”高盛中口中的大告,是距离高何场镇6公里的一个地方,走这条路能回芦山。于是,他在左小腿上撑起特制的钢架,开着自己的长安小轿车就出发了。 在高何场镇入口处,高盛中在车窗前贴了一张写着“免费接送大告”的纸条,有路过的芦山人看到,便捎他们一程。“从上午10点多到下午,我一共送了五批。但因为路上太堵,平时10分钟的路程,单边就要跑40分钟。”高盛中回忆说,因为想多拉些人,每次他都让车里挤进七八个人,跑了5趟,就免费送了30多人。 “有一个女乘客,一上车看到我脚上的钢架,‘哇’地一声就哭出来,连连说现在还是好人多。”高盛中有些不好意思地说。而令他印象最深刻的,则是一个高三女生。“那个女娃娃家就在我们这里的王家村,受灾比较重,和芦山也是一个方向,按理说也可以坐我的车。可她摆摆手,叫我多搭一个芦山人,自己走山路回去了……” 说话间,安置点又开始搬运物资,20多个村民排成两排,将一件件矿泉水从车上卸下来。坐着的高盛中摸了摸自己的脚,有些郁闷地说:“如果不是脚不方便,这些活路我哪看得下去哦!(意为不会袖手旁观)” 老熟人,新邻居 这次地震 大家都没慌 高盛中一家所在的安置点,位于高何镇九年制学校的操场上。几十顶大大小小的帐篷搭在一起,几十米外就是学校的教学楼。 “明天就开课了,今天还得准备准备。”高盛中15岁的儿子高弋航,就在这所学校读初三。他说,由于地震发生在周末,实际上并没耽搁到自己的学业。成都晚报记者也从邛崃市教育局了解到,该市在地震中受到影响的31所中小学校,在经过了隐患排查后,都将在今天如期开课。 这时已到饭点,离安置点不远的一家饭馆内,免费的盒饭开始发放。午餐肉、白菜、米饭,盛上一大碗,安置点的村民们就像平时一样,端着碗边聊边吃。盒饭由镇、村和成都一家爱心企业提供,高盛中的妻子高红梅也在饭馆里帮着做饭。“都是乡里乡亲的,有力就出点力。”高红梅说。 吃过晚饭,高盛中在帐篷前坐着喝茶,不时和人打着招呼。旁边的帐篷刚刚收拾完毕,里面探出一个脑袋:“嘿,老高,我们两家还成邻居了!”说话的是38岁的骆泽礼,两人是老相识,可门挨门地住在一起还是第一次。“老熟人,新邻居。”高盛中这样定义两家的新关系。 总的感觉是,高盛中像在自己家里一样,为成都晚报记者倒上一杯茶,“经历了5·12大地震,这次地震大家都没慌,不管是政府还是老百姓,一切工作还是很有条理。”他估计,在安置点的生活还将持续几天,而在一切步入正轨后,因为灾后重建的需要,自己的窗帘、家具生意没准还会更好。 相关背景: 本次地震,高何镇第一时间制定了救灾安置点责任分工安排表,震后仅十多分钟即组织起抢险、物资、医疗、联络、维护秩序等执行紧急任务的小分队,向各个救灾点进发。目前,该镇共在全镇7个村设立起了29个安置点,安置群众5000余人,确保大家“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 每临大事有静气 从5年前的汶川特大地震再到如今的芦山地震,从初期的抢险救援到中后期的过渡安置,大大小小的受灾群众安置点,我大概已跑过近百个。犹记得2008年时,刚看到安置点内整齐划一、井然有序的各类场面,当时还是“新兵蛋子”的我还有点不能理解,这是一群不得不从家中撤出的人,为何还如此淡定? 看得多了,我明白了。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仅是诸多网络段子中折射出的成都人的精神面貌,更是川人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展现出的独特品质。这是“静气”,也是“坚韧”,唯有这样的精神力量,才能佑我大四川屹立不倒;这样的“静气”,更能内化为不竭动力,让处于大后方的成都,为兄弟、亲邻注入源源不断的助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