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柔 发表于 2013-8-13 23:28 
我很喜欢美文,华丽而赏心悦目。不过,此文还差一些,语病、逻辑错误太多。
例如:
“灰蒙的折翅声”用“ ...
3.文章前面是“暗淡的圆月”而后面是“明月”,究竟是“暗”还是“明”呢? 这个问题还真的不知道如何回答你了,我如果回答你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景因情生,为情化,那么你可以理解了么?还会问么? 4.“ 十月的秋声却如萧萧的白杨”----“秋声”如“白杨”? 呵呵,我发现你很喜欢“捉字粒”,我想温柔MM应该是位辩论的高才,常常跟文秘工作者或者文秘工作打交道,议论文应该非常了得。不过,在诗歌这方面,如果也是这样“捉字粒”的方式来理解和阅读,是很费你神思的,甚至觉得诗歌根本就是连最基本的语法都不通的。显然,温柔MM你问的这个问题,就是这样的问题,也就是你一进门就说的“不过,此文还差一些,语病、逻辑错误太多”。为什么你觉得有语病和逻辑错误太多太多呢?就是你运用了你惯用的“捉字粒”方法来理解和阅读。其实这句“十月的秋声却如萧萧的白杨,滑过我梦痕的寐影,散落无望的惆怅;”是诗歌里常常运用的一种语断而意连的一种思维跳跃的方法,也叫“跳接法”是诗歌写法中最常见的一种基本方法。举个上面熟悉的例子。 菩萨蛮 温庭筠 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觉来闻晓莺。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 开头两句便从近处的园中杏花跳到远处的陌上行人,这是空间上的跳接。 “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这两句写词里的主人公她带着残妆,漫步经心地挂起帘幕,这是若有所思的神态,以下文的“春梦”暗中连接,这是意念上的跳接。 从“妆浅旧眉薄”到“春梦正关情”,再到“镜中蝉鬓轻”,似乎语不相属,,这也是意念上的跳接。 诗词要唯美,要有表现手法,就好像画画,山欲高,尽出之则不高,烟霞锁其腰则高矣。这是运用了想象和思维的力量来填补意象脱节处,这是绘画的最基本的方法。诗词也一样,直直白白的诗词,毫无美感,用这种跳接的方法来写诗词,把种种凌乱的意象串联起来,那么诗意的唯美就彰显了。 那么,回到我这个散文诗里,温柔MM你提到的这个问题吧。我也是运用了“跳接法”。十月,本是收获的季节,一片金色,声息喜人,是阳春三月种下的希望,是人梦寐以求的色彩和声音,可是现在在我的眼底下,却是跟白杨树下那萧萧的声息是那么的相同,只是落下茫茫不知所向,只是失望。人的思绪是忽东忽西的,难寻头绪,而我这篇散文诗主要是一篇剖白心理变化的独言独语的涂鸦,所以选择这种跳接的方法来表现当时变化的思绪。
5.“夜幕更低垂,暮色笼罩了一切”----“夜幕”已经更加低垂了,还有“暮色”吗?
温柔MM(头像似MM),我实在是很累了,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你了。你以上问的,都是些非常基础的语法知识和诗词的最基本的常识。这样吧,撇开那些什么情语什么景语之类的话,我想请温柔MM自个儿去百度一下“夜幕”“暮色”,然后再想想夜色的变化是怎么样的?最后结合全诗上下意,你来帮我改改怎样改才好,好么?真的,当局者迷,要读者多提意见才能让我提高的,我在一边静静的学习去了。 |